2025年5月6日 来源:联合早报
为增加空间收藏更多生物标本,同时举办更多元的展览,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计划未来10年内,在现有建筑毗邻加建新楼。
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于2015年4月18日开幕,成立至今已有10年。博物馆星期二(5月6日)举办10周年庆,尚达曼总统以主宾身份出席活动,他也是国大第11任名誉校长。他的夫人珍一藤木也陪同出席活动。
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占地约8500平方米,最初收藏的标本仅50万件,如今已增至100多万件,其中1300件是模式标本(type specimen)。模式标本是独一无二的,是研究生物分类学最重要的凭证材料之一。过去10年,博物馆累计接待访客逾65万人次,单是去年访客量就破8万8000人次,写下新高。
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杨聪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去年的访客量录得新高,相信是受益于本地旅游业复苏,以及更多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
不过,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一般比较固定,不同于艺术馆会经常推出新展,因此前者要吸引访客重复参观具备挑战。如何保持新鲜感让更多人愿意前来,特别是针对年轻群体,是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重点工作之一。
杨聪仁指出,随着标本收藏持续增多,收纳空间快要不够用,空间限制会约束博物馆各方面的营运能力。
“空间是宝贵的资源,幸运的是,博物馆毗邻有适合的地段加建一栋楼。但建筑费用过去10年飙升,2015年筹到的款项足以建设现有这栋楼,今时今日却未必能支付加建工程。”
当年建馆时的募捐款项达4600万元。杨聪仁希望博物馆未来10年能获得更多援助,以实现扩建项目,从而推出更多元的临时展览,也有更多空间收纳标本,整体运作优化后能更好地吸引访客。
杨聪仁2022年出任馆长后,设立专研生物多样性历史价值的小组。“标本除了有生物价值,或许也承载趣味故事,可能牵涉社会和政治等议题。”
身为国大生物科学系副教授的他笑说:“我不是历史学家,但大概是想变得像历史学家吧。”他相信推进跨学科至关重要,把生物科学和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才能把标本的价值说好。
2022年,博物馆发起研究项目SIGNIFY(Singapore in Global Natural History Museums Information Facility),争取五年内,在200年来与新加坡相关的模式标本中,将多达1万个重要的标本存在线上数据库。团队目前已将3400多个重要标本数码化。
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愿景明确,即成为东南亚顶尖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教育和外展机构。杨聪仁说:“学无止境,研究越多就会发现新的研究方针,发掘新事物,也可能发现有些知识已经不适用。这些都凸显继续推进研究的重要,确保我们与时并进。”
博物馆接下来也会与国大计算机学院和人工智能院合作,利用博物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和专业知识,为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公众研发人工智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