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应努力让服务业从业者能住在中心城区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23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4年经济工作九大重点任务之一,并强调:“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今年全国两会,同样对稳定增长、促进消费作出了部署安排。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和促进消费的主战场,城市空间如何影响消费,如何打造更理想的城市消费空间,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看来,建设消费城市,打造更理想的城市消费空间,要在都市圈内营造“八爪鱼”式的空间格局,也就是城市从中心城区向外,沿着轨道交通线和快速公路沿线分布的空间格局。

就相关话题,中国新闻周刊对陆铭进行了专访。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 受访者供图

城市空间如何影响消费

中国新闻周刊:消费与城市空间布局有怎样的联系?

陆铭:202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7万美元,这一数据意味着我国已步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消费城市时代。居民对高品质、多样性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不断攀升。

服务行业特别需要人和人之间相互见面打交道,另外高收入人群大量在中心城区居住,会相应带来更多生活服务业的需求,所以大量的服务业就业岗位集中在中心城区。尤其是大城市,其市场规模大、人口密度高,能够更高效地降低服务消费的成本。

此外,当前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中,就业和消费场景大量地集中在中心城区,因为这里最方便服务业的供求双方见面。从就业人口看,我国城市人口重新返回大城市中心城区就业的趋势也逐渐显现,上海、广州等城市就业人口“向心”趋势明显。

中国新闻周刊:在今年全国政协的提案中,你提到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要适度提升人口密度,如何理解?

陆铭:在后工业化阶段,人口在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集聚,保持甚至适度提高人口密度非常必要。因为降低人口密度,实际上削弱了中心城区的活力,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在人口向大城市和市中心集聚的趋势下,提升这些区域的人口密度能够促进服务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能更好满足居民的需求。所以像上海等都市圈核心区人口密度的优势,应该进一步保持。

从国际经验来看也是如此,适度提升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有利于释放消费活力。纽约、伦敦、东京等大城市中心城区均经历了从“疏解人口”向“重聚人口”的过程。

以日本为例,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东京虽然遭遇经济衰退,但伴随空置商业和住宅用途的灵活转换,东京都核心区人口密度大幅提高,1995—2020年人口密度呈现不断上涨的态势。而同期居民消费也实现快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心城区老龄化严重。实际上老龄化更多指向户籍人口的老龄化,如果考虑将流动人口纳入考量范围,北京和上海的老龄化程度并不严重。而从老龄人口的分布角度观察,部分服务消费繁荣的街区,恰恰整体老龄化水平较低。以上海为例,恰恰是一些服务消费比较繁荣的街区,吸引了大量青年人在此消费和生活,非常具有活力。城区老龄化较明显的街区恰恰是缺乏青年人消费和就业的街区。

中国新闻周刊:从规划角度观察,现行城市更新层面,存在哪些影响消费活力的因素?

陆铭:目前不少地方在城市更新中,更倾向于提供商服用地而非住宅用地。由此,就导致了住宅用地供应有限,相反,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闲置商服用地很多。同时,这也降低了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尤其是夜间人口密度,进而降低了城市的消费活力。

此外,不少城市在做新城新区的规划时,都采用“宽马路、疏路网、大街区”的模式,这类模式实际上影响了城市的消费活力。目前服务消费的占比越来越高,在不少大城市已经超过了制造品消费,而服务消费需要人和人之间见面。而宽马路模式,实际上利于车行,但不利于行走,这样街边的人流量就变少,商家进门客流就越来越不足。结果就导致凡是宽马路的区域,街边店家就稀少。

营造“八爪鱼”式空间格局

中国新闻周刊:应该如何打造更理想的城市消费空间?

陆铭:首先要重视人口密度问题,要顺应人口向中心城市、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加强保障性住房在城市核心区的布局。此外,目前商业商务办公建筑比例较大,可以探索将其改造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吸引青年大学毕业生等年轻人口。同时,要适当放宽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建筑容积率管制,让城市空间更紧凑。

其次,可以增加路网密度和十字路口密度,提升街区的消费活力。比如新加坡,大量运用单行道,丰富城市“毛细血管”的做法,就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同时还可以考虑开放一部分公共部门的封闭式大院,提高内部道路的利用率。

最后,精细化管理问题不容忽视。过去,一些适应较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空间,在城市更新中被拆除或禁止。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心城区的服务业岗位要么招不到人,要么需要付出更贵的人工成本。服务业从业者如果搬离市中心,还需要长途通勤,反而加剧拥堵。因此,应该努力在中心城区增加廉租房、公租房等住房的供给,既有利于服务行业发展,又可缓解拥堵。

中国新闻周刊:即使增加人口密度,城市中心城区土地毕竟是有限的,从更大都市圈角度思考,应该如何构建消费城市?

陆铭:传统上,城市空间格局被称之为“太阳系”模式,即在都市圈内,有一个主城和几个卫星城,这样的格局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不同区位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为把城市分成中心城区和卫星城,就可以缓解交通拥堵,但实际上不能。以大城市的早、晚高峰为例,早高峰大量的人口往中心城区流动去工作,然后到了晚高峰又往城市的外围流动,交通拥堵状况并没有得到缓解。

建设消费城市,营造的应该是“八爪鱼”式的空间格局,也就是城市从中心城区向外,沿着轨道交通线和快速公路沿线分布。城市的中心和外围不是断开的,而是连续的,在轨道交通沿线和公路沿线集聚着大量住宅。对于现在很多住在比较远的地方,又需要到中心城区来就业和消费的人群,这样的城市空间能让他们住得距离中心城区更近一点。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因为大家住得离中心更近了;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原来因为通勤距离太长而放弃消费的人群,有更高的频率来出门消费。

而在“八爪鱼”式的城市空间格局中,城市建设用地,包括住宅和商业办公空间,是沿着轨道交通沿线和高速公路配置的,尤其是在轨道交通站点周围一公里到两公里半径范围之内,需要进行高密度的、高强度的开发,因为这些区域恰好是城市流量较集中的地方。这就特别有利于在这



日期:2024/04/16点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