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s://www.kearney.cn/
摘要
《区域分化的城市发展机遇:2023 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 聚焦全球联通性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城市,探究过去一 年—也是新冠疫情三年的最后一年对这些城市发展轨 迹影响最深刻的动态与趋势。
全球城市以卓越的联通性为重要特征,是世界发展变化的缩影。与全球的深度互联,一方面使全球城市极易受到国际资本、人才和文化交流等中断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其带来了诸多红利,例如吸引远超其他城市的人才和投资,成为创新中心和经济增长的催化剂。
全球化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 “不再追求千篇一律的标准化 发展模式,而更追求强联通性水平” 的新时代。贸易和价 值链构建模式的适应性不断提升,以应对日益加剧的地 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波动。在此背景下,全球城市将成为 灵活联通世界和汇聚世界多样性不可或缺的节点,代表着 企业的战略性选择。
正是基于这种对全球城市独特角色的认识,科尔尼联合全球顶级学术机构和商业咨询机构共同发起年度全球城市指数报告,以全球城市为分析单位,了解各种影响因素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科尔尼全球城市指数报告由《全球城市综合排名》(GCI)和《全球城市潜力排名》(GCO)构成,分别对城市发展现状和城市未来发展前景进行评估。
和 2022 年相比,今年综合排名前五位的城市位次没有变 化。然而从第六名开始,排名出现了较大的变动(见图 1)。 我们围绕五个维度,重点评估了城市的国际资源流动情 况和活动水平。随着国际人才流动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的 水平,人力资本的全球化程度大幅提升。此外,各城市在 信息交流、文化体验和政治事务等维度的全球化程度也 有所提升。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前景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各城市在商业活动维度的全球化程度有所减弱。
《全球城市综合排名》(GCI)是对全球城市当前领先地 位的评估,而《全球城市潜力排名》(GCO)是对城市未 来发展潜力的研究,是对最有可能建立全球领先地位的 城市的预测。虽然部分领先城市(如伦敦和巴黎)同时跻 身两个榜单的前 10 名,但《全球城市潜力排名》(GCO) 更侧重有望挑战领先城市地位的新兴城市。2023 年全球 城市潜力排名前十强城市(见图 2)。
而对中国城市而言,2022 年尤其值得关心。随着 “动态 清零” 政策的退出,中国城市目睹了从强管控到快复苏的 动力转换。从上榜的 31 个城市平均得分观察,中国城市 得分与全球其它地区主要城市一样,相较前一年有所下降, 但降幅明显收窄。这也体现了领先的中国城市由其本身规 模、复杂程度、城市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综合优势与城市 韧性。
与此同时,我们在每年的报告中都会探究未来最有可能影响全球城市短期战略运营环境的因素。每年的报告也围绕社会、地缘政治和技术变革展开。这些变革性力量将对全球城市的传统格局带来颠覆性影响,同时也将为其他地区带来更多机遇。远程工作革命、全球地缘政治的碎片化、以及人工智能(AI)和相关技术的加速涌现促进了新兴城市的发展,给老牌领先城市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在 今 年 的 报 告 中, 我 们 重 点 关 注 生 成 式 人 工 智 能 (generative AI)的快速发展将对全球城市产生怎样的 影响,突出城市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在设计利用这项技 术时的主要考量因素,包括如何在利用其巨大潜力的同 时降低其风险,例如该技术在劳动力市场的应用。
引言
全球信息、资本、贸易和人员的流动已经接近疫情前的水平,但这种趋势未来能否持续尚不确定。虽然新冠疫情高峰时期的一些严重中断影响已经稳住,但因为其他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全球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前景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尽管全球地缘政治分歧加剧,碎片化趋势愈加明显,但跨境经济流动势头仍然强劲。很多城市在努力实现区域化发展的同时,也在寻求其他全球贸易伙伴的多元化。因此,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平均距离和复杂性实际上是在增加的。
简而言之,尽管全球化的面貌正在改变,但它仍然是我们理解世界和城市角色的一个有力范式。与此同时,这种范式最本质的特征也在发生变化,未来机会的分布将会更加分散,会有更多的地区和城市获得发展机遇。
虽然按照对全球流动的开放程度来看,排名靠前的城市 没有改变,但今年的 GCI 数据显示,一些新兴的枢纽城 市日益崭露头角。它们凭借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上的 平衡提升了自身优势,在这个更加碎片化的世界吸引了更 多的资本、贸易和人才。今年的报告结果显示,中东(尤 其是海湾地区)城市的 GCI 排名有显著提升,如阿布扎比、 多哈和利雅得。这些城市综合利用社会、地缘政治和经 济趋势的影响,成功吸引了顶尖的人才与投资。
过去 18 个月,疫情高峰时期的防控措施已全面取消,人 们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由,全球人才流动大幅增长,过境免 签政策也逐渐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疫情带来了 Z 世代 和千禧一代就业观的转变,他们开始重新审视长期以来 的工作模式,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就业城市。
由此可见,全球城市的影响力正在持续转移,那些有更多非经济优势的城市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全球流动人才。例如新加坡、马德里和迈阿密等城市就展现了突出的影响力提升潜力,通过整体价值主张优势实现了城市排名的提升,包括有利的营商环境和较高的政府服务质量。
从全球城市潜力排名的结果来看,发展机遇向更多地区蔓 延的现象在美国尤其突出。 “超级明星城市” 不再是高度 专业化人才和资本的独宠,一些新兴的大都市也开始备受 青睐。在新冠大流行期间,美国国内人口的流动趋势发生 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具体表现为,人才、企业和文化产业 从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等长期领先的城市流向迈阿密、 菲尼克斯和达拉斯等新兴大都市。
这些异军突起的新兴城市不仅是 “工作之所”,同时也是 人们 “共同工作和享受生活之所”。因此,我们必须突破 原有认识,从更广泛的角度了解城市如何持续创造和把 握机会。
至于人才严重外流的城市,它们开始面临城市 “空心化” 的挑战,曾经熙熙攘攘的城市中心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在 美国的很多城市,核心街区办公空间空置率仍然高于疫情 前的水平,尤其是一些传统的领先城市(如旧金山)受到 的打击更为严重。商业地产市场因此陷入困境,市政商业 地产税收收入也因此严重受挫。
这些城市未来能否恢复经济的良性发展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重建这些街区的商业中心地位,或者是否能够对这些空间进行成功再利用,如用作住宅、零售和娱乐等其他用途。
2023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GCI)
全球城市指数报告的第一部分为《全球城市综合排名》, 即 GCI,是量化一个城市吸引、留住和促进全球资本、人 才和创意流动的指标。全球城市是世界的缩影,它们各具 特色,各有所长,是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力的中心,反映 全球环境的变化。
《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围绕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 文化体验和政治事务五个维度,评估全球 156 个城市当前 的竞争力表现。
虽然全球城市之间的商品和资本流动依然不温不火,但全 球人口流动出现了强劲复苏。今年的 GCI 结果显示,全 球城市商业活动表现持续下降,反映了全球经济挑战的 持续,包括一些重大的下行风险。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全面取消,人们恢复了自由流动,人力资本维度的得分出现了自新冠疫情以来的首次提升。信息交流和政治事务维度的得分今年也略有提高,文化体验维度得分与去年持平(随着许多文化机构的重新开放,去年的文化体验维度得分较之前出现飙升)。
在今年的综合排名中,前五名城市连续第二年保持了原有 位次,其中前四个城市的排名已经连续六年没变。然而, 前 30 名城市中的其余城市排名出现了显著变动,有的实 现可观增长(如布鲁塞尔和马德里),有的经历明显下滑(如 华盛顿特区和波士顿)(见图 3)。在美国和西欧等传统具 有领先影响力的城市之外,上海、布宜诺斯艾利斯、伊斯 坦布尔和墨西哥城等几个城市的排名显著上升,说明全球 发展机遇的分布在地域上更加多元分散。
2023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结果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阐述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前六位的城 市。其中,前五名城市的位次与 2022 年一致,没有发生 变化。而今年我们之所以增加了对第六名城市的详述,是 因布鲁塞尔的出色表现确实出乎人们的意料。
纽约连续第七年蝉联榜首。该城市在商业活动维度上 的得分增幅为 156 个城市之最,进一步巩固了它在这 一维度上的领导地位。“独角兽企业” 数量和贸易流量 的增加是纽约在该维度上得分提升的主要推动因素。 此外,随着线下政治会议的恢复,纽约的政治事务得 分也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伦敦继续保持第二名的位置。在许多城市经济陷入困 境之时,伦敦和纽约一样,在商业活动维度上实现了 得分的提升。同时,作为英国的首都,伦敦今年扭转了 之前人力资本维度得分下滑的趋势。虽然脱欧导致欧 盟到伦敦的留学生数量减少,但伦敦的国际留学生总 量仍然持续增加。对此,2021 年重新启动的研究生签 证计划或许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伦敦 非本国出生人口数量的增长。不过,伦敦在文化体验 和政治事务两个维度上的得分略有下降。
巴黎今年仍位列第三,在多个维度上的表现都保持了 一贯的稳定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其他城市 都经历了商业活动和人力资本得分下滑的情况下,巴 黎仍然在这两个维度上保持了与 2022 年持平的分数。 巴黎在文化体验方面的得分有所下降,虽然它在这一 领域保持着极高的全球排名(符合人们的预期),但其 他城市在这一维度上得分的提升缩小了与这座 “灯火之 城” 的差距。
东京连续第九年位列第四。虽然东京在商业活动和信 息交流两个维度的得分下降,但在文化体验和政治事 务上的得分大幅提升。其中,智库和国际组织数量的 增加强化了东京作为全球政治中心的地位。
北京今年仍位列第五。虽然北京的城市得分有所下降, 中国城市的得分总体呈下降趋势(只有上海是一个明显 的例外),但相比后一位的城市仍然有优势,因此北京 的排名并没有发生变化。然而,随着地缘政治压力加 剧,国际企业开始评估其在亚太地区的商业布局,如 何维系北京的商业活动维度优势(也是北京最为显著的 优势维度)将是未来行动的关键。不过,北京在人力 资本和信息交流方面的得分有小幅提升,对其他维度 得分的下降起到一定抵消作用。
布鲁塞尔今年首次闯入前十。它的成功突围要归功于 商业活动和信息交流得分的显著提高。受俄乌冲突影 响,欧盟比以前更加团结。而作为欧盟枢纽城市的布 鲁塞尔也因此获得了私营部门的更多关注,承接了更多 商业会议,吸引了更多资本的流入。
尽管榜单前几位的城市排名稳定,但其后的城市在排名上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包括美国和中国若干主要城市得分或排名都有所下降——如果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碎片化趋势持续加剧,我们可能会看到其他地缘政治平衡地区涌现出新的全球枢纽城市,因为这些地区的城市可以与诸多领先经济体有效交流甚至竞争。
以中东为例,在今年的排名中,中东城市(特别是海湾国 家的首都)的总得分取得了大幅提升。虽然这些城市的商 业活动得分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在人力资本上得分的显 著提高推动了其排名的大幅上升。其中阿布扎比排名上升 10 位,利雅得上升 9 位,多哈上升7 位,马斯喀特上升 8 位。
迪拜是中东地区综合排名最高的城市。虽然它的排名从 2022 年的第 22 位下降到第 23 位,但它连续第三年进入 前 25 名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该地区城市影响力的日益突 出。
2021和2022年,因新冠疫情而受到抑制的需求得以释放,全球贸易达到峰值。今年,全球贸易水平从高位回归正常,中东城市的商业活动得分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尽管如此,在全球经济环境疲软的情况下,中东的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强劲。通过对人才吸引的一致关注和在地缘政治问题上的中立立场,海湾地区的城市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才,间接带动了这些城市非本国出生人口数量和高等学历人口数量的增加。
另一个排名大幅上升的地区是南欧。马德里排名上升7位, 位列第 12。这是有记录以来该城市取得的最高排名。其 中,国际游客的强势回归(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以及各 种艺术和文化活动的推出提升了马德里在文化体验维度的 排名。此外,马德里在人力资本和信息交流方面的得分也 取得适度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马德里在榜单上的 地位,并有望带动该城市在明年进入榜单前 10 名。此外, 米兰上升 11 位,排到第 35 名,达到其历史最高排名,也 是综合榜单中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南欧其他排名 上升的城市包括 : 巴塞罗那(上升 2 位)、罗马(上升 3 位)、 伊斯坦布尔(上升 3 位)和萨格勒布(上升 6 位)。
总体来说,这些城市在商业活动上能够逆势而上,证明它 们在全球低增长和高利率的环境下仍然有维持经济稳健 发展的能力。 过去一年,南欧地区旅游业恢复至接近疫 情前的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全球前 景的不明朗也让更多房地产投资者将目光投向南欧城市的 热门地区,提振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
《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单项指标领先城市
《全球城市综合排名》每年都会围绕五大维度下的 29 个 指标对城市进行评估,以更细的粒度分析全球城市的领 先优势。和往年一样,这些指标上的单项领先城市基本 保持稳定,只有 6 个指标的冠军头衔易主。这突出表明, 至少在目前,大多数领先城市在其优势领域的卓越地位仍 然难以撼动(见图 4)。
和去年一样,文化体验维度各项指标的领先城市变化最 大。在有新晋领先城市的 6 个指标中,有一半属于文化体 验维度。今年,纽约取代波士顿取得艺术表演指标最高分, 伦敦取代伊斯坦布尔成为国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东 京取代伦敦成为美食方面的领先城市。
在对 29 个单项指标的评估中,有 18 个城市至少摘得其 中一项指标的冠军,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分散的。其中纽 约和伦敦斩获的冠军头衔最多,各自在四个指标上摘得 桂冠 ; 其次是布鲁塞尔,在三项指标上拿到最高分。
2023年《全球城市潜力排名》(GCO)
未来哪些城市有望成为领先的全球城市?这正是《全球城 市潜力排名》(GCO)每年探讨的主题。《全球城市综合排名》 (GCI)的目的是量化评估领先全球城市的当前优势所在, 而《全球城市潜力排名》(GCO)则是为了进一步探讨这 些城市未来如何提升自身的全球地位。GCO 是一个预测 工具,用于确定未来几年哪些城市有挑战老牌全球城市主 导地位的潜力,哪些城市最有可能跻身领先全球城市之列。 今年的报告中,我们依然围绕居民幸福感、经济状况、创 新和治理四个维度评估各大城市的发展前景。
与《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一样,今年的《全球城市潜力排 名》也表现出了机会在地域上的进一步分散化。如下文所 述,在过去几年大环境动荡复杂的情况下,美国二线城市 成功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和资本,正逐渐成为老牌领先 城市更强大的竞争对手。例如,达拉斯在全球城市潜力 榜单上的排名上升了 26 位,迈阿密上升了 29 位,菲尼克 斯表现更是惊人,排名上升了60 位。
在今年的潜力排行榜上,前 30 个席位仍然大多为欧洲城 市所占,但亚洲的几个全球中心城市的表现同样令人惊叹, 包括首尔、大阪和金奈。
尽管个别城市的排名引人瞩目,但在过去一年中,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处境困顿。城市中心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上仍然处于高度不稳定状态,这一困难局面从今年各城市在治理和经济状况两大核心维度得分的下降中可见一斑。
2023年《全球城市潜力排名》结果
虽然全球城市潜力排名榜单和综合排名榜单有很多领先城市重叠,但潜力榜单的波动性明显更大(见图5)。
以下是《全球城市潜力排名》中表现最好的5个城市以及对这些城市在过去一年中表现的汇总。
旧金山。这个海湾都市区以旧金山为中心,向南蔓延 至高科技中心硅谷。今年旧金山的排名超越伦敦,位 居第一。虽然旧金山在经济状况维度的排名下降,但 在其他各维度指标上的表现都有大幅提升。作为人工 智能热潮的领导者,旧金山在创新维度上表现尤其突 出,保持了最高排名。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疫情期 间人才大量外流以及市中心萧条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哥本哈根。今年哥本哈根的排名上升了 6 位,排在第 二位。这是哥本哈根首次进入潜力排名榜单前五,在 各个维度上都取得了全面的提升,特别是治理维度, 展现了出色的未来发展潜力。哥本哈根排名的上升得 益于其全国性的改革计划 ,该计划的目的是增强经济 和社会福祉计划的韧性。
伦敦。曾连续四年蝉联《全球城市潜力排名》榜单, 今年跌至第三。伦敦在居民幸福感维度仍然取得领先 地位 ; 然而,因为英国仍深陷脱欧泥潭,伦敦在经济 状况维度的排名下降了 52 位(去年排第 5)。
卢森堡。今年卢森堡在居民幸福感和创新维度上的排 名双双下滑,总体潜力排名下降 1 位,位居第四。不过, 卢森堡在经济维度上的排名大幅提升,排在第二的位 置,其就业和 GDP 前景尤其可观。
巴黎。今年排名下降 3 位,位居第五。与旧金山、伦 敦以及《全球城市综合排名》榜单上的其他领先城市一 样,巴黎在《全球城市潜力排名》经济维度上的得分下 滑。《全球城市综合排名》的商业活动维度反映的是一 个城市当前的商业表现,而《全球城市潜力排名》的经 济状况维度则侧重预测一个城市未来的经济成功潜力。 此外,在过去一年中,巴黎面临持续骚乱,包括市民 示威抗议高通胀率,给巴黎经济带来不稳定影响。
今年的《全球城市潜力排名》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 始 “逃离” 拥挤和高物价的市中心,搬去不太拥挤且物价 更实惠的地区。这种现象最初出现在美国城市,后来逐渐 向其他城市蔓延。因为远程工作模式的兴起也意味着很 多工作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 市区搬去郊区或者小城镇生活。
总体来说,美国城市在居民幸福感和治理两个维度上的排名都有所上升。不过,美国城市在经济状况和创新两个维度上的表现差异很大,二线城市在这两个维度的表现优于老牌领先城市。这些新兴城市不仅吸引了人才和创意,还吸引了资本,有望挑战老牌城市的领先地位,成为领先的创新和增长枢纽。
中国城市在《全球城市潜力排名》榜单上的排名平均下降 7 位。虽然中国城市在 2022 年报告期内,在创新维度上 的排名因创业环境的稳步向好而有所提升,但尚不足以抵 消经济维度得分的下降冲击。
展望未来:共享生产力发展潜能
《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和《全球城市潜力排名》在评估全 球城市当前表现及未来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密切关注大都 市的领导者以及在全球城市中具有深入参与度的私营实体 在未来 12 至 18 个月内将面临怎样的环境。
正如本报告所述,在社会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原有的全球城市排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远程工作革命和疫情引发了人们行为价值的转变,加上已近完全取消的出行限制,人们加速向生活方式更具吸引力的城市迁移。战略经济自主和地缘政治碎片化的新时代也在不断重塑贸易和资本流动趋势,使其越来越多地流向安全且地缘政治平衡的中心城市。
在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美国和西欧以外的城市在全球 影响力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而随着另一种新生代颠覆力 量(即 “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始席卷全球,新兴城市崛起 的趋势短期内可能会加速。
在过去的一年里,“生成式人工智能” 技术呈间断性加速发 展的态势。该技术能够自主创建内容、设计及其他解决方 案,未来有望重新定义劳动力市场。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 说,该技术甚至可能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据高盛(Goldman Sachs)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对 “生成式人工智能 ” 技术的投资可能达到 2000 亿美元。
目前看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全球城市带来深刻颠覆 性影响的可能性持续增加。先前几轮技术创新浪潮已经改 变了国家的地缘经济格局,为之前的边缘化地区带来经济 发展机遇。但未来可能还会有一些因素加剧 “生成式人工 智能” 热潮对全球城市的影响。
“生成式人工智能” 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各行各业的准 入障碍。这一技术发展将削弱空间距离在商业、技术创新、 教育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而这些正是几个世纪以来奠 定伦敦、巴黎、纽约、洛杉矶和旧金山湾区等繁华大都市 地位的基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强大,其他城市或许也能以更 低的成本和更容易的方式创造创新机会和经济发展机会。 这样一来,就可能对现已成为人才和资本 “温床” 的成熟 城市带来威胁,因为人工智能会削弱支撑这一温床的网络 协同效应和集聚效应。
远程工作革命进一步促进了 “生成式人工智能” 将生产力 分配从高技能工人转向低技能工人的趋势,因为身处不同 地点的低技能工人也可以获得高技能工人的隐性知识和 能力。但是,即使曾经作为许多职业基石的高端认知任务, 现在也面临着被自动化技术取代的风险,这将带动工作性 质的加速转变。
同样,所有这些改变对信息时代全球城市的核心价值优势 (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聚集)带来直接影响。如果这些 人才的技能和智力输出可以越来越多地被人工智能模仿或 取代,那么 “超级明星” 城市的竞争优势还剩下什么呢?
此外,现代化全球城市日益依赖和重视的服务型经济特别容易受到远程办公制度的影响,而远程办公可能会降低人们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尤其是市中心)生活的必要性,进而影响城市活力。
据估计,截至 2022 年底,全球有 31% 的员工采取远程 工作或者办公室和远程工作混合的办公模式。显而易见, 相比生产实物商品的工业领域,远程工作在服务领域的 发展趋势更为突出。
虽然全球货物贸易占 GDP 的比重趋于稳定,但全球服务 贸易正经历快速增长。相较而言,对服务业施加贸易壁 垒难度更大,而且远程工作模式可以降低在办公室提供 商业服务的必要性,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便利。
简而言之,在大都市经济中,和需要员工在集中的生产基地工作(通常是城市或郊区)的行业相比,那些最适合远程工作的行业增长更快。
所有这些因素都表明,生产性工作将进一步分散在更多地 区,这可能会淡化传统城市中心一直以来享有的突出地位。 在此大背景下,全球城市要想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保持 战略优势,需要考虑多重因素。
首先,为了充分利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 带来的经济潜力, 城市需要更加重视自身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正如 疫情期间所见到的,那些能够提供优质的生活质量、多 元的文化体验和有利的监管环境的城市在人才争夺战中 胜出的可能性更大。
从今年的报告结果来看,在人力资本维度上表现强劲(特 别是在高等学历人口和留学生数量方面)的城市排名都有 所提升。此外,城市还必须具备对现有本地劳动力进行再 培训和重新部署的能力,以便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在这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 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
与此同时,城市应有意识地优化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最大 限度地发挥其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优势,因为人类(尤 其是有志向、高活力的人才)的天性仍然倾向于寻求社群 陪伴。短期内我们可以预见,吸引人才的关键优势将在于 能够打造互联社区,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与他人连结 的机会。
这种连结的基础包括文化机构、物理空间和服务等,它 们都能够促进社区建立社会联系。面对城市商业区使用 率的下降,当前城市的挑战是如何对其进行重新利用。 而现在正是城市打造新型社会基础设施,在经济机会分 布更广泛的世界舞台上赢得竞争优势的大好时机。
大都市在充分利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 热潮的同时,还要 加强自身的 “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 建设,这正是伦敦致 力于打造的真正的 “智慧型” 城市。这里所指的基础设施 包括数字连接、协作体系和全市数据集的优化。这些资 产可以推动城市转型成为新兴技术的现成平台,并通过 更多更好的研发机会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
对此,城市未来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是如何确保数据中 心的可持续供电。为了减少数据传输的时滞问题并建立 人工智能优势,城市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市中心或靠近市中 心的区域建设数据中心。然而,因为越先进的人工智能 应用能源消耗量越大,这些数据中心的能耗强度也会相 应增加。据估算,运行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的能源消耗 量是普通搜索引擎的五倍。
因此,城市亟需解决如何承载能源消耗越来越大的数据 中心的问题,同时积极打造强大的公共数字化基础设施, 确保为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结论
面对发展机遇向更多地域扩散的全球格局,全球城市不能默认自己能持续保持当前的优势地位。随着人工智能创新浪潮的到来,增长和生产力提升机会将不再集中于部分领先大城市,因此全球城市的排名格局未来会更加波动。
城市领导者将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环境。在吸引人才和投资方面,城市能否提供全面的优势价值主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如果新兴城市继续其崛起轨迹,它们最终可能会成功颠覆全球城市的综合排名,取代当前领先城市的位置。
修复进行时:向常态化回归
作者按 :
科尔尼 2023《全球城市指数》报告发布之际,我们延续 往年习惯,在主报告基础上,撰写本篇《中国城市聚焦专篇》 从中国城市整体表现、各个城市表现以及未来中国城市发 展展望三个角度,提供科尔尼的洞见。
2023《全球城市指数》综合分析全球 156 个城市,其中 包括 31 个中国城市。
中国城市整体表现
疫情三年,全球大多数城市得分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全球分地区得分变化来看(见图 6),北美地区降幅有所 扩大外,欧洲、亚太等地区降幅均在逐渐收窄,拉美和中 东地区更是止跌回升,非洲地区则继续保持平缓增长。
不同城市由于禀赋、特质和发展模式的差异,其主要失分 项也有所不同。对中国城市而言,2022-2023 年商业活动、 文化交流和人力资本得分降幅较为显著。在疫情冲击下, 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会展经济、资本市场等不确 定性持续发酵,叠加地缘政治层面的挑战,对中国商业活 动构成较大挑战。在疫情后半程,中国实施了较长时间的 “动态清零” 政策,限制了各类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 如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均因疫情延期举行。此外, 随着国际人才外流加剧、青年失业率上升,以及中国老龄 化日益严峻,中国城市的人力资本备受挑战。如何快速修 复中国的人力资本,也是后疫情时代中国亟需回答的一个 长期性问题。
中国主要城市与城市群解读
从 2022-2023 年中国城市排名变化来看(见图 7),31 个 上榜城市中,近 1/4 的城市排名保持不变,如北京、香港、 深圳、成都、青岛、郑州等;近 1/5 的城市排名逆势上升, 如上海、广州、杭州、无锡等;而武汉、天津、长沙、重 庆等城市排名则有所下降,需进一步把握机会、提升国际 竞争力。
城市层面亮点
北京维持不变 , 位列第 5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变 化 :5 名➡6 名 ➡5 名 ➡5 名)北京整体排名在近 3 年 内保持稳定。商业活动及政治事务依然为北京核心竞 争力,其传统领域如全球 500 强企业数量及企业活跃 度依旧突出。然而,随着地缘政治压力加剧,国际企业 开始评估其在亚太地区的商业布局,如何维系北京的商 业活动维度优势将是未来行动的关键。此外,今年北 京在人力资本和信息交流方面的得分亦有小幅提升。
香港维持不变,位列第 10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 变化 :6 名 ➡7 名 ➡10 名 ➡10 名):在经历了自 2019 年连续 3 年的排名下跌后,今年香港排名稳定在前十。 疫情 “封关 “三年,对香港零售、消费、旅游、会展等 行业带来较大冲击,全球股市大幅波动下港股也难以 幸免。随着后疫情时代管控放松、通关恢复,再加上 地产流动性支持等政策放松的刺激,香港资本市场、 消费和旅游业等开始修复回暖,失业率也已重回下降 通道,商业活动得分降幅收窄。同时,通关开放后带 来的国内及国际游客回升,也带动了文化体验得分的 小幅提升。但未来香港排名能否回到疫情前(全球前五), 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上海上升 3 名,位列第 13 名。(2020 至 2023 年排 名变化 :12 名 ➡10 名 ➡16 名 ➡13 名 ):2022 年下半 年上海解封后,经济稳步恢复,全年经济总量继续保 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外贸、外资再创历史新高, 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 11.1%。强劲韧性 下,上海商业活动维度排名位居全球第六。同时随着 落户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进一步放宽,2022 年上海人 才净流入占比位居全国一线城市榜首,对上海长期强 化城市竞争力形成支撑。
广州上升 1 名,位列第 5 5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 变化 :63 名 ➡60 名 ➡56 名 ➡55 名):广州自 2019 年连续 4 年实现排名上升,得益于多元的企业活动、 日益成熟的独角兽企业和强劲的人才吸引力,商业活动 和人力资源维度成为了广州持续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广州会展业复苏势头强劲,与之相关的旅游 “溢出效应” 显现。同时在创新政策的支持下,广州是过去一年独 角兽数量增长最快的中国城市,目前总共有 22 家独角 兽企业,相对于前一年增加 12 家,是疫情前的近三倍。
深圳维持不变、位列第 73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 变化 :75 名 ➡72 名 ➡73 名 ➡73 名 ):在全球经济不 确定性较强的情况下,深圳在商业活动维度依旧维持 较高活力,以互联网及制造业为主的本土企业表现亮 眼的同时,英特尔、西门子、法雷奥、赛诺菲等境外世 界 500 强纷纷落子深圳,进一步提升深圳商业国际竞 争力。
杭州上升 1 名、位列第 78 名。(2020 至 2023 年排 名变化 :82 名 ➡80 名 ➡79 名 ➡78 名 ):杭州是少数 在疫情影响,依旧实现连续 3 年排名上升的新一线城 市。杭州商业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富,产业特色鲜明, 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其强大的创新基因可赋能各个 业务转化及落地。近年来,杭州常住人口始终保持 6% 的年均增幅,且流入的增量人才大多是 20-40 岁的年 轻人才,年轻化突出。此外通过亚运会这一大型国际 赛事的筹备与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在各方面 提升了杭州的城市竞争力。
成都维持不变、位列第 83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 变化 :87 名 ➡88 名 ➡83 名 ➡83 名 ):成都虽然在 21 年经历了由疫情导致的排名波动,但现有排名已超过 疫情前排名,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22 年,成都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5.6%,现代服务业相 比上年增长 1.5%,货物进出口规模扩大,外贸结构持 续优化。而文化旅游业作为成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 后疫情时代表现亮眼。随着多个重磅文旅和创意产业 项目的推动落地及高规格活动演出的举办,成都未来 有望进一步提升其整体城市竞争力,并有望与杭州争 夺中国北上广深之后的新兴一线城市首席位置。
南京下降 2 名、位列第 93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 变化 :86 名 ➡90 名 ➡91 名➡ 93 名 ):受疫情影响, 南京已连续 3 年全球城市排名中下滑,主要体现在商 业活动和人力资本得分下降。一方面,具有国际影响 力的头部企业布局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虽然南京高校 相关人才储备丰富,但随着杭州等周边城市更为积极 的人才政策布局,南京在人才吸引及留存方面有待进 一步加强。
武汉下降 6 名、位列第 98 名。(2020 至 2023 年排名 变化 :93 名 ➡94 名 ➡92 名 ➡98 名 ):武汉在近 5 年 来排名波动较大。在经历了 22 年的排名上升后,武汉 在 23 年排名有较大幅度下滑,主要因为高等教育人才 流失比例较高,带来人力资本排名下滑。武汉虽然拥 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大学生量级及仅次北上的研究生量 级,但超过 60% 学生选择外省发展,武汉未来需出台 更有针对性且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并配合多 元化产业结构提升人才留存。
天津下降 5 名,位列第 100 名。(2020 至 2023 年排 名变化 :94 名 ➡93 名 ➡95 名 ➡100 名 ):天津整体 城市排名波动较大,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排名下降 主要由于商业活动及人力资本维度面临挑战。天津在 全球 500 强企业及独角兽企业方面未来存在进一步发 展空间。而在人力资本维度,天津出台的相关人才政策 较为保守,在高等教育人才吸引力中存在一定掣肘。
西安下降 2 名,位列第 102 名。(2020 至 2023 年排 名变化 :100 名 ➡96 名 ➡100 名 ➡102 名 ):西安在 面临疫情时呈现了较好的增长态势,但近两年由于缺乏 长期的发展推动力,排名有所下降。今年虽然西安在商 业活动维度表现抢眼,生产总值增长 4.4%,增速位居 副省级城市第一。然而在人力资本方面,虽然西安出台 了一系列政策提升高等教育人才留存度,但产业活力和 商业消费等对高等人才和年轻人吸引力不足,人才留存 面临较大挑战,这也制约了西安排名的整体提升。
重庆下降 5 名,位列第 112 名。(2020 至 2023 年排 名变化 :102 名 ➡107 名 ➡107 名 ➡112 名):在经历 疫情影响后,重庆已经历连续 3 年的排名下滑。重庆 在商业活动维度依然保持较高活跃度,其多元化的产 业结构在面临不确定性较强的环境依然保持坚韧,然 而人力资本的流失制约了重庆排名的提升。重庆对于人 才的长期留存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城市群层面亮点
长三角城市群 : 尽管去年上半年上海经历了大范围的 疫情封城,长三角城市群依靠突出的城市综合能力和 韧性,仍展现出了强劲的复苏活力,整体发展持续回 复向好,其中上海、杭州、无锡等城市排名均有所提 升。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全球 GCI 上榜城市最多的城市 群,以上海、杭州、南京为首的省会城市均位列全球 前 100 名,而苏州、宁波、无锡作为长三角的传统强 市也均稳定保持在全球 150 名内。作为全国乃至全球 城市群的发展标杆,长三角城市群除了在商业活动、 人力资本、文化体验等维度发展均衡,各城市间产业 协同效应明显、交通互联密切,对于产业发展及人才 聚集均提供了完善的配套,为长三角城市群注入长久 的发展动力。而今年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开,长三角在 文化体验维度相对去年大幅提升,丰富的文娱活动带 来的 “溢出效应” 有助于长三角城市群竞争力的进一步 提升。
大湾区城市群 : 今年大湾区城市群排名整体相对稳定, 除了佛山以外,其他城市排名均未出现下降。得益于多 元的政策窗口及互补的产业特征,粤港澳大湾区依旧 保持着其全球顶级城市群的地位。而港口作为大湾区 的天然优势,在后疫情时代吞吐量经历大幅增长,进 一步强化了大湾区的发展势头。同时随着香港及深圳 更为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大湾区在金融、科技、贸 易等行业得以补充大量新鲜血液,随着未来城市群关 联的进一步强化,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 遇。
京津冀城市群 : 北京凭借其强势的商业表现,依旧稳 坐全球五强城市之列。然而,天津及唐山在城市整体 竞争力方面,面临一定上行挑战,整体排名均有所下滑, 唐山更是跌出全球前 150 名。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情况 下,天津及唐山在商业维度难以取得较大进展,而人 力资本及文化体验领域等 “软 “维度也未取得突破,未 来需进一步探索增长机遇。
其它主要城市群 : 除了上述三大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等表现相对稳定,而东北城市群排名 下降较大。其中,成渝城市群以丰富的文化体验继续 引领着新兴城市群的发展,其多元创新的文化使其不 单单成为旅游 “网红” 地点,更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将其 作为生活发展的目的地之一。随着更为积极的政策及 配套落地,成渝城市群将进一步展现其强劲的上升势 头。而东北城市群的大连、沈阳、哈尔滨要提升全球 排名,需重点发力商业活动和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