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开等:特大城市供应网络韧性特征、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来源:城市问题

一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在产业链各环节的渗透与应用,推动了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间接供应链关系演化为“供应商—客户”直接关系的现代供应网络(Supply Network)。近年来,受极端天气、灾难事故等突发事件影响,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与俄乌持续战争以来,全球要素供给与信息流通明显减缓,流通阻滞影响下供应网络的脆弱性不断显现。在这些破坏性事件期间,与世界企业生产网络和全球城市网络紧密联结的地方供应网络极易受到故障而中断。同时,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深入,不确定的外部环境让各种“中断”变得愈发不可避免和难以预测。这意味着,一个稳定的、有能力抵抗非平稳中断影响的供应网络尤为关键。

在此背景下,关于供应网络韧性(Supply Network Resilience)辩论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当前城市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基于此,明确城市供应网络韧性特征并探索其影响因素可为城市现代供应网络的风险识别与实践应对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对于保障城市区域供应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 研究思路

以广州市信息基础设施关联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2个行业大宗商品的供需交易数据,构建了信息基础设施关联行业的供应网络,并以全行业作为对比,考察了企业交易视角下特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关联行业的供应网络韧性。同时,鉴于网络内部组织结构及其技术应用水平是分析其抵抗外部冲击能力的重要视角,并考虑到新基建行业的潜在政策因素(例如扩大公共部门采购以发挥市场的乘数效应甚至技术引导),研究关注信息基础设施关联企业供应网络自身结构特征的同时,也聚焦于当地企业的市场环境及技术应用水平。据此,建立蓄意攻击、随机攻击和级联效应三方面的韧性框架并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供应商信息化程度、需求方信息化程度、交易总数、供应商数量和网络多中心性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检验网络韧性的影响因素。

三 研究结论

第一,广州市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关联企业广泛分布于各行业,但与全行业的供应网络相比,信息基础设施行业在受到蓄意和随机两种攻击前后的供应网络韧性变化较为显著,特别是蓄意攻击下各行业供应网络韧性均有所降低。

第二,网络多中心性和供应商数量对于全行业供应网络的综合韧性影响最为明显,需求方信息化程度的影响不显著;信息基础设施关联企业方面,多中心性的作用下降,需求方信息化程度的效果有一定上升,供应商信息化程度对于网络韧性的影响不明显。

此外,除了供应来源的多中心性对于级联效应有显著正向作用外,需求方信息化程度与级联效应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四 政策建议

首先,深化国内外生产网络合作,优化城市供应商企业的空间布局。作为全球城市的广州应通过培育供应链链主和龙头企业,以提升本地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资源调配能力。在城市层面,要优化供应商企业的空间布局,引导重点供应商企业在城市外围地区和跨区域设置分支部门,以此强化节点内部企业调配生产商与物流等服务能力,增加端对端直接供应可能性的同时,扩大供应来源的多样性以提升供应网络韧性。特别是对于农林牧渔、食品饮品等多中心性水平薄弱行业的薄弱环节,可采取备链计划、多源短程供应等措施。特别地,鉴于政府及公共部门在公共交易中的独特地位,还应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建议主动扩大供应商范围(如长期合同改为短期,降低寡头市场份额),适当增强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地位,以降低供应网络的整体风险。

其次,推进城市供应链市场信息公共平台项目建设,增加本地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广州应以开展供应链枢纽城市建设和打造国际供应链组织管理中心为契机,以新基建工作为抓手建立工业大数据中心,促进信息化数字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对于需求方来说,应推动公共部门统一标准的城市供应链市场信息平台项目落地,加强对各类招投标、采购等公共信息开放与智能监管,提升需求方捕获优质市场资源与评估预测供应商运营情况的能力,避免大单和必要性产品与服务的意外断供,提高城市供应网络稳定性。

最后,整合城市产业园区资源,提振企业的市场规模。重点推动产业集聚区的产业、交通、物流等规划布局,实现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与空间战略的耦合。对于重要产品的供应链基础设施、生产用地和物流仓储用地等,要优先安排土地供应。特别地,鼓励服装布料、环保绿化等市场规模小、链条较长的产业集群发展,并将5G基站、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与这些产业结合布置,形成能够发挥乘数效应的空间建设模式,以发挥超大城市的超大规模市场潜能和完整产业链优势,增强城市供应网络的抗风险能力。此外,新基建的乘数效应催生了很多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和专精尖的服务,这能进一步壮大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地位和总体市场规模,进而提升城市供应网络的韧性。



日期:2023/10/23点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