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美国产业与人口内迁现象背后的城市战略选择


来源:cityif

摘要:后疫情时代,如何争夺从大学新鲜出炉Z世代,成为全球各大城市的重要课题。按照美国的人才世代划分标准,Z世代是指1995-2009年出生的人群。在美国,纳什维尔、丹佛、波特兰、奥斯汀等内陆中小城市正强势崛起,击败旧金山、纽约等滨海超级城市,获得了Z世代的青睐。为了吸引Z世代,他们的崛起之道是妥协:它们放弃追求伟大,反而保持怪异;他们把中央商务区(CBD)改造成中央活力区(CAZ);他们将城市生态绿网升级成户外运动设施;他们限制带来大量税收的连锁品牌,反而大力扶持特色鲜明的本地独立商业……这一系列妥协造就的独特城市魅力,让不起眼的美国内陆中小城市成了Z世代乐园。

 

关键词:Z世代、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品牌、保持怪异、户外运动、中心城区改造、本地特色商业

 

一、美国滨海超级城市风光不再,内陆中小城市逆袭崛起?

 

疫情期间,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地理格局出现了显著变化,原本在美国经济版图上举足轻重的加利福尼亚州,由于创业和生活成本过高,出现了“科技大出走”的现象。承接硅谷外溢的最大赢家是德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甲骨文和特斯拉总部已经确定落户奥斯汀,中小科技企业也纷纷跟风。奥斯汀连续三年在高科技就业市场权威榜单《科技城指数(Tech Town Index)》中力压硅谷排名第一。

 

高科技产业格局变更的背后,是美国人才竞争格局的深层次转变。旧金山、洛杉矶、纽约,这些曾经赢者通吃的滨海超级都市The Big Blue Coastal Cities),正在被新鲜出炉的Z世代抛弃。从2021年起,加利福尼亚州连续两年出现人口下降,洛杉矶成为2021年美国人口损失最多的县(18.4万人)。而东海岸的纽约也同病相怜,20202021年,纽约州一共减少了32万人,反向领跑全美

 

美国年轻人的迁移目的地,正是以奥斯汀为代表的美国内陆城市。经济地理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的最新研究表明,美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最快的五个都市区中,除了旧金山排名第2,其他四个都是内陆中小城市,他们分别是纳什维尔、丹佛、盐湖城和波特兰。上述五座城市中除了奥斯汀人口百万外,其余四个都只有70万左右的人口,按我国标准只能算中型城市

 

总结这些美国内陆城市的成功经验,归根到底是对年轻人的喜好和价值观保持宽容,并在规划设计、宣传推广、社区营造等方面向他们妥协。借用德尔菲集团创始人、著名战略咨询师科洛波洛斯的观点,我们应该把Z世代看做一个全新的行为准则和行事作风的系统,世界应对此积极回应,以保持社会的竞争力与价值。

 

二、Z世代依旧拥抱都市,但他们的生活选择变了

 

1追求独一无二的个性 = 打造包容一切的定制城市

 

Z世代是最彰显个性的一代。他们在青少年甚至婴幼儿时期就赶上了2007iPhone的发售,成了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从各种平台吸收信息,不断积累专属的个性标签,如宠物、汉服、电音、游戏、戏剧等等。拥有多重标签的斜杠青年Slash这一概念迅速得到了全球年轻人的共鸣。根据调查,美国目前有4000万斜杠青年,中国的此类人群则多达8000

 

如果要更直观地理解Z世代的独特性,可以看看他们的消费习惯。简单来说,他们都是局部富人,虽然经济能力有限,但会对看上眼的东西不惜血本,比如球鞋、耳机、汉服、手办都是能让Z世代大出血的消费品类。但他们的个性不仅限于品类,甚至会精确到某款具体产品,某种罕见的异宠、甚至某个同人故事。正是这种无限细分的差异化偏好,让每个Z世代都显得独一无二。

 

而城市管理者的任务,就是为这些独特而有趣的家伙打造定制城市(Customized City)。所谓定制,不是为一类人定制,而是要尽量包容所有人的喜好,在城市空间中满足不同标签人群的需求,形成一个个独特却有趣的城市组团,有的宠物友好,有的运动友好,有的汉服友好……总之,只有尽可能扩大城市的包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具有独特个性的Z世代们。

 

2讲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 进行功能混合的高密度开发

 

从老板的角度看,Z世代似乎不够上进。根据智联招聘的调查,Z世代只有三成人每天工作时长超过9小时,而剩下的时间,他们更愿意尽情享受生活。在美国和欧洲,Z世代更是反工作主义(Anti-work Movement)的主力军,拒绝加班、反对内耗是他们的基本主张

 

但城市管理者必须明白,这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规划问题。帮助Z世代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键,不是缩短工作时长,而是拉近城市功能之间的距离。只要能让居住、工作、消费、运动等功能紧凑布局,并尽量缩短通勤时间,就能让Z世代在更短时间内在不同角色之间切换,既可以让打工人5分钟内变身朝阳门梅西,也可以让端着下午茶的拼单名媛立马变回职场丽人。这种便捷而高频的角色切换,才是Z世代想要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想要达成这种生活状态,就必须实现功能混合的高密度开发。

 

3拥有健康危机意识 = 营造亲近自然的城市空间

 

Z世代有着强烈的健康危机意识,并将其投射在自身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工作生活环境的要求之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近期开展了一项针对本科生的研究,试图找到Z世代在工作空间设计中最看重的要素。结果表明,这帮年轻人最希望工作场所能与大自然无缝衔接。疫情之下,Z世代对大自然的向往度更是显著提高。根据美国户外基金会(Outdoor Foundation)的统计,2020年参与户外运动的Z世代成年人(18-24岁)数量达到历史峰值。在我国,年轻人聚集的小红书、微博、B站等社交平台上,露营、飞盘、骑行等户外运动也在疫情期间成为热点。

 

既然亲近自然是Z世代的共同特征,那将自然融入城市空间就成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如何让水系、公园、山体等生态元素成为可体验的城市功能,是每一座试图吸引Z世代的城市必须回答的规划问题。

 

4偏好种草式消费 = 以非标准化消费构建城市魅力

 

在消费模式上,相比商家的广告宣传,Z世代更愿意在被意见领袖种草后下单消费。正是在种草模式的带动下,小红书、Tiktok这样的社交电商平台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崛起,顶流带货主播才能名噪一时。种草模式并不限于线上购物,它同样会影响Z世代对线下活动场景的选择。其中最容易种草Z世代的一定不是千篇一律的连锁店,而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苍蝇馆子。如果一座城市遍地都是苍蝇馆子,那Z世代就会无可救药地爱上它。这也是成都、长沙、武汉这样充满烟火气的城市成为网红的理由。

 

对城市管理者而言,年轻人对苍蝇馆子的青睐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防止连锁商业同化,保持城市的独特魅力。

 

三、打造Z世代乐园,来自美国内陆城市赢家的经验

 

以下结合具体城市案例分析美国内陆城市是如何获得Z世代青睐的。有三点需说明:第一,这些手法不是某个城市独有的,而是成功者的共识。第二,这些手法的初衷并不一定是吸引Z世代,但它们之所以成功,一定是契合了Z世代对城市规划设计的某些需求。第三,虽然中美国情有差异,有些手法并不能直接照搬,但由于Z世代都是移动互联网原住民,即便国别不同,他们对待生活、工作、消费的理念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从大洋彼岸的实践中汲取经验,为北京及其他中国城市提供借鉴。

 

Z世代乐园城市的四种共性打造手法:

 

1城市品牌鲜明化——伟大不如怪异

 

不少老牌大都市喜欢用伟大作为城市标签:芝加哥被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称为最后一座伟大的城市;纽约也被传奇导演伍迪·艾伦深情告白过,纽约真是一个伟大的城市;旧金山1971年出台的全球首个城市总体设计方案主旨同样是伟大的街道创造伟大的城市。但必须意识到,在Z世代眼里,这种口号已经过时了。

 

21世纪初开始,保持怪异作为一个时髦的城市口号,在美国城市之间广为流传。它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奥斯汀,当地独立书店图书人(Book People在抵制连锁书店博德斯(Borders)入驻的过程中,将让奥斯汀保持怪异(Keep Austin Weird作为传单标题,最终成功阻止了连锁书店的入侵。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图书人依然健在,而博德斯集团已于2011年破产

 

随后,这句口号被西海岸的波特兰人发现。出于保护本地商业的目的,这句话在各种媒体平台持续发酵,最终让波特兰保持怪异成了这座城市的非官方宣传口号。在此之后,有十几个州的城市加入到这场保持怪异的竞赛当中。这些城市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高速发展的中小城市,拥有良好的历史或艺术氛围,且民众有着保持独特城市个性的强烈冲动。从某种意义上,这与Z世代追求独特的需要无比契合。

 

然而,“保持怪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波特兰让怪异彻底渗入了城市的方方面面。这里的城市设计很怪,有灯座改造的全世界最小街心公园,有许多画满涂鸦的十字路口,街边还不时闪现几个奇形怪状的茶水摊和图书交换点。这里的交通方式很怪,不仅默许程序员开碰碰车上班,还鼓励成年人骑着童车到处乱窜(仅限每周四下午)。这里的商店也很怪,有卖异形甜点的巫毒甜甜圈店,有僵尸主题的大型商场,还藏着一个专卖魔法用品的神秘学街区。

 

最怪的是波特兰的活动日程表,上面的活动可能会让普通人望而却步,比如世界裸体自行车大赛(World Naked Bike Ride)、西海岸巨型南瓜帆船赛(West Coast Giant Pumpkin Regatta)、波特兰成人肥皂盒德比(Portland Adult Soapbox Derby……还有一些名字比较正常的,都是针对特定群体的大型同好聚会,比如针对二次元发烧友的俄勒冈州最大漫展库莫里孔(Kumoricon,全美最大的露天手工艺集市周六市场,以及彰显波特兰骑行文化的自行车狂欢节(Pedalpalooza

 

怪异的表象背后体现的是极致的包容,从政府、商户到普通居民,每个波特兰人都在努力让这座城市保持怪异。比如享誉美国的波特兰周六市场,就是由两位普通女性市民发起,初衷就是想在波特兰搞一个小型手工艺品集市。然而,这个倡议却得到了全体波特兰人的支持:居民们自发协调制定了市场管理规则,热心企业家提供了最初的活动场地,市政府帮助制定了场地规划并成立非盈利机构来保障运营。如今的波特兰周六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接纳一切艺术流派的时尚社区,每年创收800万美元,吸引游客100万人,成为波特兰重要的经济引擎。

 

由波特兰的例子可以看出,保持怪异本质上是一种包容性的城市品牌战略,它可以转化为很多城市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比如是否允许在城市公园里露营?是否允许滑板和平衡车上街?是否允许河道开展无动力水上运动等等。政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关乎城市是否足够包容接纳个性独特的Z世代们。对习惯了监管为主要职能的地方政府而言,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但却必须给出明确的答案。

 

2、城市生态场景化——用运动引导生态

 

针对Z世代在自然中工作与生活的需求,给出最佳答卷的是一英里高城丹佛。

 

由于靠近落基山脉,丹佛坐拥丰富的户外场景,是美国首屈一指的户外运动之城。从千禧一代起,丹佛就深受年轻精英青睐,而且这种吸引力一直延续到了Z世代成年。2016年丹佛在美新周刊(U.S News & World Report)的全美最佳宜居城市研究中排名第一,靠的就是丰富的户外休闲场景和高度步行化的城市空间(Walkability)。为了达成生态融入城市的目标,丹佛花费了近50年,主要实施以下三步:

 

第一步,让生态与城市共生。这不只是在城市中建公园那么简单,按照纽约中央公园的标准,至少要用生命赞美生态。也就是说,生态修复必须达到让鸟类、鱼类甚至各种珍稀物种都重新回到城市的程度,才算达到初步要求。

 

丹佛的生态修复围绕南普拉特河展开。她是丹佛的母亲河,却一直没有得到治理和保护。于是,1965年一场洪水惩罚了丹佛人,给城市造成了140亿美元的重大损失。而且由于破窗效应,人们将这里当成了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的排放地。1974年,政府启动了南普拉特河再生工程,并成立了专门负责此事的绿道基金会。除了修复河道和植被并不断提升水质外,基金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改善河流中鱼类的生存状态。为此,市政府甚至在河流枯水期从周边水库抽水,以保证鳟鱼孵化点的水情稳定

 

第二步,把河流还给年轻人。·休梅克在1981年撰写了著作《把普拉特河还给人民》,其主旨就是让丹佛的母亲河成为年轻人可体验的自然景观。为此,围绕南普拉特河及其支流,丹佛展开了一系列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市公园、公共空间、排水道、泄洪区(雨水花园)等。目前,丹佛已经拥有239个城市公园,构成了全美最大的公园系统。

 

除了公园,高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和重量级的城市活动也被搬到了河边,1982年,丹佛儿童博物馆搬到了南普拉特河畔,加上后来建设的滑板公园和儿童游乐场,让冷清的河岸充满欢声笑语。此外,各种活动也在河边如火如荼地开展,比如汇流音乐节(Confluence Concerts)、南普拉特河儿童环境教育计划(SPREE)、绿道艺术节等。城市公园融入了丹佛的城市功能之中,成为吸引年轻人的绿色磁极。

 

第三步,通过户外运动享受自然之美。1986年,丹佛市政府在樱桃溪率先开展适宜步行和骑行的慢行绿道建设,并沿着水系将步道逐步延伸到全城,形成了丹佛市最具代表性的徒步线路——“九溪环路(9 Creeks Loop。这是由九条溪流构成的环形绿道体系,全长42英里,可环绕丹佛主城一周,是徒步爱好者眼中的经典线路。

 

在此基础上,丹佛希望将绿道系统进一步升级。2011年,《丹佛慢行计划(Denver Moves)》正式出台,目标是将慢行步道系统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融合,让每个人都能通过步行或骑行实现通勤。目前,丹佛已经是全美自行车运动量排名前五的城市,在这里,户外运动真的成为了一种生活交通方式。

 

从丹佛的经验看,依靠户外运动吸引Z世代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先进行生态治理,再建设绿道体系,最后将绿道系统与城市交通相融合。这对大多数城市来说周期长、成本高,但对某些坚持生态立市的中小城市而言却显得顺理成章。比如北京延庆、门头沟这样的生态涵养区,既有优良生态环境,又有户外运动基础,是学习丹佛模式的最佳试点地。

 

3城市商务区生活化——商务让位于生活

 

近年来,在美国各大城市的中心城区改造中,从中央商务区向中央活力区转型是一种普遍趋势。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Z世代所处的数字经济时代:当大量日常工作能够通过远程办公和云服务来解决时,中心城区就无法保持其作为制造业、公司、官僚机构和支撑行业的基础,需要在新时代寻找新定位。

 

从奥斯汀、纳什维尔、丹佛等城市的中心城区改造中,可以看到某种共性规律,乔尔·科特金称之为精品城市。这种新型的城市中心从聚焦产的繁荣转为聚焦人的生活,主要功能不再是商务和金融,而是有魅力的生活体验。对上述城市而言,这种转变非常自然,因为他们没有纽约、旧金山那样深厚的产业和金融基础,也没有太多的高端写字楼作为包袱,有的只是好听的音乐,醉人的美酒和精彩的夜生活。因此,只要从人性化角度对中心城区加以改造,强化生活氛围,就能获得Z世代的青睐。

 

丹佛十六街改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十六街被称为丹佛的脊梁(Spine,是见证丹佛历史的商业主街,因淘金热崛起,又因郊区化衰落。1980年,丹佛市政府采纳了贝聿铭的方案,开始以十六街为核心推动丹佛中心城区改造。其城市设计手法处处体现对人性化需求的拿捏:

 

第一,打造步行化接驳通道,欢迎更多人来中心城区逛逛。作为丹佛的传统商业中心,十六街原本是行车主干道,但经过改造后,不仅变成了步行街,还成了连接两个枢纽公交站的接驳通道,甚至在街道中间还设了一个电车站。这些手法目的都是为了蓄客,让十六街成为重要的公交换乘点,从而获得稳定客流。这与TOD的开发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只有客流量最大的站点才有开发价值,因为每个人都会在乘车回家前到处逛逛,顺便买点东西回去。

 

第二,提升底层商业展示性,把中心城区的繁华写在脸上。获得稳定客流之后,就要想办法把人留下来。这时,就必须提升道路两旁底商的展示性,让街道看起来就很热闹。比如:在底层设置展示橱窗,进行博人眼球的商品展示;在街道两侧设置外摆空间,让谈笑的客人和咖啡的香味成为引人驻足的工具;在街道上设置设计感十足的城市家具,比如西洋棋长凳、古典小喷泉等。总之,凡是能让人停下来消费、聊天、拍照的事物,在十六街上都能看到

 

第三,打造行人友好的灯光系统,营造温馨夜色。具备接驳功能后,十六街成了丹佛的夜生活中心。因此十六街在改造中根据行人的需求强化了街道灯光系统。其中有很多有趣的细节,比如每个路灯都加装灯罩,让光源变得柔和,避免光线直射让人产生眩晕感;又如将灯光调节成接近日光的颜色,让行人产生内心安定的感觉;此外,还将街灯高度调低(3.4m),与树木的高度近似,给人以亲切感。以上足以证明,满足人的日常生活需要是新型城市中心改造的核心原则。

 

4城市商业区本地化——本地的才是世界的

 

前面的分析里已经提到,Z世代对消费场景非常挑剔,连锁品牌不入法眼,网红店只能打卡一次,真正能让他们流连的只有坚持本地特色的独立商业品牌。商业必须与文化活动、城市设计相结合,才能塑造出独特鲜明的城市主题。

 

在前面提到的美国内陆城市中,主题最鲜明的无疑是音乐之城纳什维尔。它见证了猫王的第一次录音,也聆听过泰勒·斯威夫特的第一次驻唱。但凡听一点儿乡村民谣的人,就会对这座城市另眼相看。在这里,音乐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还是一种支柱产业,更是一抹精神底色。因此对纳什维尔来说,塑造城市主题的方法就是想方设法提升音乐浓度

 

首先,任何地点,皆为舞台。音乐人是典型的创意阶层,按理查德·佛罗里达的说法,创意阶层不是规划产生的,只能给与空间和自由任其生长。对纳什维尔来说,无处不在的音乐舞台构成了音乐城的空间基础。这里有几百个演出场地,除了剧院、夜总会、酒吧等常规地点外,烤肉餐厅、咖啡厅、汽车旅馆、购物中心等业态也支持音乐人驻唱。此外,一旦有合适的空间改造项目,纳什维尔市议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将其改造成新的音乐演出场地。正因处处都是舞台,让纳什维尔成为全美音乐人最向往演出的城市。

 

其次,每时每刻,都在演奏。依托强大的场地基础,纳什维尔吸引了大批音乐人汇聚于此,他们时刻都在为了梦想拼命演奏,不只是招牌的乡村音乐,还有蓝调、流行、福音、古典、摇滚等各种风格。纳什维尔每个月都会上演30多场大型音乐演出,此外还有数不清的地下现场表演在数百个演出场地轮番上演。可以说,只要来到纳什维尔,就等于加入了一场永不落幕的音乐节。这种场景每年吸引1600万游客来这座人口不到70万的小城朝圣。

 

最终,人人爱乐,固化社群。形成人气和知名度后,纳什维尔目前正着力建设音乐产业社群。这一点在音乐街(Music Row)的改造中显得十分明显。2019年通过的《音乐街愿景规划》把重点放在强化社群上。如继续鼓励咖啡馆、酒吧等第三空间成为音乐演出场地,创立专门的音乐产业孵化器,给予中小音乐机构资金补助等。在这个阶段,政府不再放任音乐社群自由生长,而是尽可能地施加正面影响,强化社群建设。2022年,纳什维尔市议会专门出台了扶持本地独立音乐场所的政策,并力主恢复2009年成立的音乐城议会(Music City Council),主理音乐产业的各种发展事宜。

 

纳什维尔的案例说明了,中小城市的特色不需要太多元,只要将单一主题贯彻到底,就能形成足够的人才吸引力。这对中小城市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机遇,比如全城仿宋的开封、汉服天堂嘉善(西塘),登山步道覆盖90%乡村的宁海等,如果中小城市能在低生活成本的基础上,形成某种鲜明的城市主题,就能在激烈的人才战争中取得先机。

 

后疫情时代,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而且大家要吸引的都是即将登上中心舞台的Z世代,要赢得他们的青睐,北京可从美国内陆城市借鉴以下三点经验:

第一,要用全新的发展理念匹配Z世代国际化人才需求,以充满烟火气的城市中心、凸显个性的系列活动、运动友好的城市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国际青年之家

 

第二,政府应在城市规划管理中更加包容。一方面要让城市空间对年轻人开放,让各种亚文化圈获得生长土壤;另一方面也要发动更多年轻人参与城市管理,聆听并满足他们的定制化需求,在这方面,可以学习芜湖的畅聊早餐会城市合伙人制度。

 

第三,远离城市中心的北京郊区要依托自身条件,形成吸引Z世代的独特城市品牌。延庆可借势冬奥建设户外运动休闲之城,门头沟可凭借优质生态打造自然疗愈之城,房山可建设考古研学之城,昌平、怀柔可开辟长城徒步文化线路等,形成Z世代喜欢的特色城镇群。

 

总之,想要打赢未来的人才战争,成功的方法很简单——看谁更能透彻地理解Z世代对城市的需求,看谁率先在规划设计中响应他们的需求。

 


日期:2023/03/30点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