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CBRE世邦魏理仕11月15日发布的《2022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致胜策略》白皮书,从国际影响力、消费资源聚集能力等维度对国内培育国际消费中心潜在机会城市进行分析评估,并进行了梯队排名。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白皮书》将上海、北京列为“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认为其已基本比肩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成消费市场的全球影响力。
各城市应推动“新消费场景”快速迭代更新
《白皮书》还将广州、重庆、天津、深圳、成都、南京、杭州、武汉、西安、长沙等10个城市为“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在消费市场培育已具备优秀的基础,相信其在进一步完善消费相关硬件基础设施与软性服务后将快速跻身第一梯队。此外,将苏州、青岛、宁波、福州、郑州、合肥、济南、南昌、昆明、南宁、贵阳、大连等12个城市列为“地区级国际消费重要节点”,各城市在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优势等方面各有千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消费内容与场景,在全国重点消费市场中占一席之地。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陈学海表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整合全球高端消费要素,搭建供需对接的‘大平台’,提升对消费资源的优化指导,同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是全球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地,也是‘中国特色消费需求’的高度聚集,将形成孕育本土创新的优厚土壤,在此条件下,城市将成为消费内容、场所和制度创新的策源地。”
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巴黎等公认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功的关键在于结合城市自身规划基础和文化底蕴,营造多层次且有地方特色的消费场景,同时植入个性化、国际化、IP化的消费内容,也就是围绕消费场景和消费内容两个板块展开。
世邦魏理仕认为,消费场景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上至城市商圈、下至独立商店,从传统社区生活圈到新型消费体验场,优质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从多维度建立评判指标和优化方针。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关注“最后一公里”的消费场景和服务,针对人口聚集区着力建设“一刻钟”便利生活圈,从真正意义上构建全民、全域的消费中心城市。
在消费内容方面,世邦魏理仕认为,各城市应着力发挥“新消费”的引领力和策源力,从而推动“新消费场景”的快速迭代更新。“新消费内容”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业态的拓展,如发展跨境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和户外经济等,分别在经营地域、营业时间、经营范围上拓宽边界;另一个是业态的跨界,与传统公共场馆、公共活动形成共建共生,如“公园+消费”、“体育会展+消费”、“旅游景区+消费”以及“城市更新+消费”等。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商业咨询负责人钟廉军表示:“在国际消费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各城市既要有‘集群化’思维,又要有‘差异化’策略。即以集群化思维,利用便捷的交通网络、相似的文化底蕴、特色的产业体系和可协同的行政机制,令城市群达至合力和协同效应;同时制定差异化策略,锚定自身城市的独特基因,做到因城而异、一城一策。”
建议更多“上海标准”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根据世邦魏理仕数据显示,上海在各项评价指标中优势显著,其中优质购物中心存量超过1200万平米,远超其他重点城市,此外2022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2,916亿美元、国际消费品牌持有率达77%、销售额超20亿元的购物中心数量14家,均位列榜首。
钟廉军认为,首先应该发挥国际消费资源聚集,持续强‘首发经济’优势,利用长三角城市集群规模,打造消费品产业链平台,同时注重中国文化和上海特色的价值转化和影响力输出,把更多“上海标准”和“上海策源”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针对上海市场下一步的发展,《白皮书》提出四点建议。首先建议上海注重国际消费的引入,满足国际客流的消费需要,提升本地服务消费的质量和多样性,提高城市的生活水平,而生活水平的提升又成为其吸引国内外人才非常重要的竞争力。
其次,上海应注重国别消费的输出,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特色商圈,实现中国文化和上海特色的价值转化和影响力输出,把更多的“上海标准”、“上海品牌”推向全球市场,提升标志性商圈业态和功能,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地标性商圈。
第三是上海应注重首发经济的发展,提升品牌运营和科技赋能的作用,促进商业数字化转型,更快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商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搭建全球新品发布重要平台,成为全球新产品、新业态的首发地。
《白皮书》最后建议上海注重区域资源的聚势,利用城市群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优化长三角以及全国范围内消费品产业链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局势,构成服务长三角、覆盖全国大市场的高质量消费一体化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