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圈:功能有差别、量级有梯度、优势有互补_陆铭等

资料:上海证券报

2022上海大都市圈年度论坛上,来自江浙苏二省一市的10多个城市的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学者百余人汇聚一堂,围绕“都市圈空间协同与韧性发展”主题交流讨论,为上海大都市圈“共建紧凑开放的城市空间,共享诗意栖居的人文家园”献计献策。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城市群内部不同核心城市构成的都市圈之间,都市圈内部核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之间,都应该形成“功能有差别、量级有梯度、优势有互补”的差异化发展格局,这是中国未来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一个比较美好的、可以展望的前景。

他建议,不同城市间应分工深化、优势互补、梯度发展。例如,中心城市可以让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于制造业,且发展具有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消费中心城市,如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地理条件好的城市可以集聚占地较多的制造业,如苏锡常、浙江沿海都市带、皖江都市带;外围的城市则可发展特色产业、资源产业、旅游和农业,如皖北亳州、淮北,皖南黄山,苏北沿海沿铁路城市。

此外,他认为,面向都市圈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仍需发力。数据显示,东京都市圈轨道网全场超过2750公里,其中,地铁约300公里;而上海的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里程831公里,上海与毗邻城市间的铁路里程约为676公里,进一步拓展到大都市圈范围约为778公里,相比东京都市圈仅有其1/3总长。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陈小鸿:城市群与都市圈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与承载模式,需要系统研究其内涵、演化规律,建立基本一致且可量化的规划技术方法,确立规划协调的重点区域,不断完善《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都市圈空间范围是动态演变的过程,受行政主导、经济联系规律、交通设施布局的多重作用,但都市圈的规划范围需要相对稳定。通过城市间引力模型和多源数据修正,综合考虑交通可达性、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联系强度,建立定量分析方法,识别都市圈合理范围的核心圈层。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诸大建:希望通过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调规划,能够向世界讲述有上海特色的这个故事和中国思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园长方煜:搭建以科学发现带动产业专利,再带动对人才的吸引力或归属感,这样的城市群或都市圈才能真正走向世界级。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蓬:构建国际传播新方式,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广泛、清晰、强烈的“共同意识”,把“独有”变成“共有”,让受众看得懂、有感受,接得住、能参与。(仲茜)


日期:2022/11/16点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