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 :由日本经济学家藤田昌久(Fujita Masahisa,1943-07-21~ )、美国经济学家P.R.克鲁格曼(Paul Robin Krugman,1953-02-28~ )和英国经济学家A.J.维纳布尔斯(Anthony James Venables,1953-04-25~ )合著,199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经济学家梁琦译成中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其作为丛书“经济科学译库”中的一本,于2011年2月在北京出版发行中译本。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问题是解释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集聚现象出现在不同的地理空间层面上,包括城市层面、区域层面和国际层面。不同层面的不同种类的集聚处在一个更大的经济中,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体系。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就需要一个一般均衡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新经济地理学就是要找到一种建模方法,以便人们能够便捷地探讨使经济活动集聚的向心力和使经济活动分散的离心力,很清楚地理解经济活动的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是怎样在这两股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就是藤田昌久、克鲁格曼,以及维纳布尔斯所著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一书所阐述的核心。
为了完整地、清晰地阐述新经济地理学的统一主题、统一方法和同一问题,该书围绕着两个核心问题,讨论了4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其中,两个核心问题是:①经济活动在空间的聚集何时得以维持;无论这种集中存在的原因如何,它创造出的优势得以维持的充分条件是什么。②在不存在空间聚集的情况下,对称均衡何时变得不稳定;在什么条件下,区位间的微小差别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滚雪球般变成巨大的差别,以致完全相同的区位间的对称均衡被自发地打破。
4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分别是:
第一篇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分析性文献回顾。该部分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地理悠久的分析传统。这个传统虽然受到了主流经济理论的忽视,却一直处在积累性的发展过程中。第二篇把该书的基本方法引入“区域”模型。这些模型有一个基本的农业部门,其生产要素在地区间是不可流动的;还有一个遵从规模报酬递增假设的制造业部门,其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可以自由流动。第三篇研究的是在所有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城市区位是如何决定的。第四篇转向了国际贸易的分析。这里假定劳动力在地区间是不可移动的。然而,这里还需假定制造业厂商使用他人的产出作为中间投入品。
综上所述,该书使用相同的基本模型结构分析了看似迥然不同的领域中的诸多问题。无论是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还是国际贸易学,研究的都是经济活动在空间区位的集聚或扩散以及其原因和机制。
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 by (日)藤田昌久 (美)克鲁格曼 (英)维纳布尔斯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