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4日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论坛名称:2021上海全球金融论坛——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和金融
论坛举办时间:11月23日
论坛举办地址:上海、线上
新民晚报讯(记者 连建明)新冠疫情冲击一波接着一波,新的变异层出不穷,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何时结束,如何结束仍是一个未知数。为了消除新冠疫情的负面冲击,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政策,这对消除负面影响是必要的,但是它已经或将造成通货膨胀的预期。当前美国的CPI指数屡创新高,这是短暂的还是持续的?11月23日在沪举行的“2021上海全球金融论坛——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和金融”,针对这些热点话题展开研讨。
论坛由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共同举办。IMF原副总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John Lipsky,新开发银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Leslie Maasdorp,IMF驻华首席代表Steven Barnett,德国宏观经济和商业周期研究所主任Sebastian Dullien,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原德国政府高级经济顾问Peter Bofinger,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教授吴信如,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徐奇渊,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左学金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论坛。
美国和欧洲近期出现的高通胀对全球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是论坛关注的话题。对于美国现在出现的通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John Lipsky认为,一个原因是美国2020年的个人收入居然上升了,通胀也反映了现在供应链上的瓶颈。劳动力参与度下降很大程度上使现在工资上升了,当然,实际的工资收入水平因为通胀问题并没有真正提高。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认为,现在的通胀反映了这种扭曲的需求,并不是因为额外的花费。供应链问题现在的困难是一些港口压港现象非常严重,所以需要对这些港口采取24小时的连续行动。John Lipsky认为,美国基础设施落后,目前世界前50大集装箱港中国占到18个,美国只有4个。正因为这样,中国可以有那么高的效率,能出口那么多。但是,John Lipsky认为目前通胀不一定会长期化。现在重要的是要保证中央银行不会让通胀进一步恶化,也不会让有关通胀的预期进一步恶化。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经济学教授Peter Bofinger认为,欧洲的情况要比美国好。目前通胀有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效应,从供应侧看,油价上涨牵引通胀率上行,非能源的大宗商品价格也在回升,也会影响供给侧的通胀效应。再来看需求侧,因为封城隔离尤其是2020年一整年的隔离,很多家庭没办法消费,所以储蓄率上升,而现在隔离政策封锁政策都开始放松了,更多的人出门吃饭购物,这样私人部门的需求就释放出来了。这两个效应影响到全球各大经济体,大西洋两侧通胀都上升了,而且幅度相当大。
美国的情况更吓人。Peter Bofinger比较美国和欧元区个人收入在2021年上半年与2019年的变化,特别是可支配收入,欧元区的可支配个人收入上涨4%,是美国的可支配个人收入从2019年上半年到2021年的上半年一共上涨了16%,令人震惊,前所未有。这也部分解释了美国通胀率为什么会涨得这么快,其实就是政府向家庭过多的支付转移。再看欧元区和美国的财政余额,美国的财政赤字大概是在-14%或-11%,欧元区财政赤字只有美国一半不到。所以美国和欧元区,财政政策都在支持经济复苏,但欧元区是稳定的,美国经济激励力度有点过头,所以才会导致这么大的通胀幅度。
除了通胀和经济复苏,论坛还对疫情带来的发展中国家困境和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的影响等话题展开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