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等:关于城市更新,听院士学者怎么说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再生,城市更新的适应性途径

 “城市更新是时下的大词、热词和关键词,实际上我国现当代的城市更新已经走过了逾40载的历程。于今而言,城市更新的运维水平和认知能力如何提升,关联着城市的演进方向和未来命运,关联着城市建成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关联着经济社会及人文城市的全面复兴”。

1212日,在“共生•共享•共为-2023澎湃城市更新大会”院士讲坛,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Hon.FAIA)常青以《再生:城市更新的适应性途径》为题发表演讲。现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常青在开场即点明城市更新的意义之后,进一步表示,需总结既往城市更新中的经验和教训,从除旧而新(renewal)走向因旧而新(regeneration),即适应性再生。这种更新不是动辄推倒重来,而是注重留改拆拼;不是刻意今昔分离,而是倡导新旧共生;不是限于地段内单一行动,而是寻求区域间协同互动。



 “总之,从国家高层到社会各界,城市更新正在启动新议程、迈入新阶段。这是针对错综复杂城市问题的优选方略、调整路径和守正创新的全面计划和行动,上海的城市更新应在其中起到示范作用。”结合两个案例,常青阐释了城市更新并不是面对着历史保护的对象,而是历史保护周边的建控地带如何进行更新,这是他提出的再生模式,同时也是城市更新的同济方案。

 第一个案例是上海老城厢方浜路再生。常青表示,老城厢是上海的700年历史的开始,它是城市的本源。老城厢最核心的、能保留下来的地块是方浜中路,北边是豫园、城隍庙,以及尽管只有30年左右,因为是香山帮出品,常青主张将其列入历史建筑群的豫园商城。即将实施的上海老城厢方浜路再生,就是对20年前建造、今已凋敝的金豫商厦进行二次更新或二次塑形。地处豫园风貌管控范围内,设计需避免40-60米塔楼对天际线的影响,最终方案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高层严格压在底线控制范围之内,即站在九曲桥视线范围内看不到高层建筑;为了再现传统街廓,同时利用裙房遮挡塔楼,控制街廓天际线。

 方浜路以北,是红色楼台街市;方浜路以南,是黛瓦粉墙的故宅。基于这些场景元素,设计方面,以钢结构打造歇山屋顶,运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呼应场地粉墙黛瓦的传统基因。这种古韵新风的现代塑形,同时也运用在上海奉贤龙门镇历史环境的龙门阁。

 第二案例是福州中洲岛的设计。福州中洲岛是北宋年间形成的闽江淤沙岛,是福州人城市历史记忆的心理地标。尽管经过900年沧桑演变岛上历史景观已荡然无存,20年前形成的“欧陆风”建筑群也只剩下了凋敝的躯壳,但其本身的文化地理和城市运行价值并未改变,依然有望借助再生创意设计,在延续历史、正视现在和再创未来中获得复兴。

 该设计的价值取向和策略选择有两个要点:其一,传扬“新旧共生,和而不同”的城市更新理念;其二,践行“留”、“改”、“拆”、“拼”并举的再生设计策略。

 以上设计,体现了城市更新的适应性途径——“再生”。即更新不仅是外在的变旧为新(renewal),也是内在的活化为新;不是大拆大建为新,而是留改拆添为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站在整个城市的维度来思考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要站在整个城市的维度来思考我们面对的问题。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等等。之所以说城市复杂,就是因为它包含了大量的组元,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导致整个系统非常复杂,城市更新更加关注系统中的各个组元之间的关系,正如同人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协作一样,它才能保持、保证这个城市生命体的正常运作。”

1212日,在“共生•共享•共为-2023澎湃城市更新大会”的院士讲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孟建民以《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医院改扩建》为题发表演讲。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总设计师,孟建民开场即表示要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思考城市更新。



 “无论是更新目标、价值导向还是行为特征等维度,城市更新可以分别划分为经历了大拆大建、社区更新、旧城开发和多维更新四个阶段,整个迭代模式都往更综合、更科学、更多维的方向发展。”

 孟建民表示,从总体而言,传统的城市更新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城市发展了,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建设已经从增量时代走向存量时代了,城市更新已经出现了五大趋势,即从过去的单一到复合、从均质到多元、从分散到集成、从割裂到共享、从封闭到开放。

 面向未来,孟建民认为应该用整体观来看待城市更新,他分别用网络性、同构性和渐进性来阐述这样一个整体观。所谓的网络性是指城市的本质特征,它是网络化的,城市更新区域的不同组元要通过网络系统和城市建立起关联和联系。第二个是同构性,是指城市的任何一个局部的组成部分都具有与城市整体结构相适的一种特征,就如同中医的整体医学观一样来这样认知。第三个是渐进性,是指城市在更新过程当中各种变化是逐步进行的,而不是一种突变。

 “结合我对城市更新的认识论层面的阐述,我具体谈一下在城市更新语境下对医院的更新,或者医院的改造对于城市更新的影响,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首先,在建筑创造当中医疗是我本人的主要创作内容,其次是在新冠疫情之后,我们国家的城市面临大量的医院新建和改扩建,尤其是老旧医院的改革改扩建,这为城市更新带来了不少挑战。”

 孟建民院士梳理了医院改扩建的外在困境及内在矛盾。外在困境为用地紧、密度高、周边环境复杂、城市交通拥挤,对于城市和医院都带来了改造、更新方面的巨大的挑战;内在矛盾为功能配比不足、学科规划不全、人文关怀不强、运行效率不高。

 “这些老旧医院不但环境品质差,还给城市带来巨大的问题和负荷,比如说我们国家的信息中心就曾经发布过全国十大最堵三甲医院的排行榜,一般来讲很多医院都是堵在门口的,交通拥堵非常严重。传统医院往往是不太关注和城市的关系,这样的话就会更加加重城市在更新改造发展当中的城市病。”

 结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三个改扩建实践案例,孟建民表示,不同于“院是院城是城”的传统模式,他的团队提出“院城一体化”的未来发展模式。

 “过去做医院是院是院,城是城,不考虑医院更新改造建设和城市的关系。随着医院用地变得更加紧张,医院规模变得越来越大的趋势中,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医院的更新改造和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刚才提到的外在的困境当中,在用地相对紧张复杂的条件下,医院和城市的两个复杂系统的边界是相互嵌套、相互重叠在一起的,我们应该站在城市更新的视角下重新建立医院和城市的一种多重维度、深度关联关系。”

 医院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应与城市视为连续变化的整体。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地处在深圳南山区的核心区,整个项目由原先700张病床扩建到2500张的规模,整个建筑面积建完以后要达到60万平方米。地处高密度的建成区本身交通压力十分巨大,为了解决这样一个“巨无霸”的医院给城市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孟建民设计策略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南山医院周边道路的整个规划进行区划性的改造,同时设计了两条类似于下川市政路的地下接驳系统,把城市要解决的交通问题通过医院的改造一并进行解决,将所有到医院的机动车全部引入地下进行接驳。

 考虑到院大到一定程度就是一个医院城的概念,人在这里面所有的活动都要发生,要去消费、吃饭、休闲等等,孟建民团队将医院作为一个集地下地铁、商业、下沉庭院无风雨的灰空间和入口大厅的大功能综合体,一方面与地铁无缝衔接,同时通过下川的市政道路系统将私家车、出租车和商业无缝衔接。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紧邻趵突泉,在改扩建中体现了文脉环境的延续,即将地域性空间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结合医院和城市的多元要素,构建一个承载社会、文化及健康活动的复合型场所。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被城市道路划分了两块地,通过改造、拆除、新建、腾挪措施,最终被打造为一个4500张床位的超大规模医院,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实现医疗资源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共赢。

 通过三个案例分享,孟建民院士总结道,城市更新不是城市翻新。翻新是给城市换上一套新装,而实质上没什么大的变化;而城市更新可以说是城市的一种重构,是一种质的飞跃。因此,在医院更新改造过程当中,不仅仅强调是对医院本身环境品质的提升改造,更重要的是和城市的融合,借助项目级的更新上升到城市级的更新维度,使城市更新被赋予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

 孟建民强调,城市系统始终是处于动态更新的一个过程当中,只有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系统性地审视我们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才能适应城市未来发展新的变化和需求。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关注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力量

 “我认为,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就是传承,就是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经过我们之手后把它健康、有序地传给子孙后代。这样的传承不是完整地把一个城市‘复古’传给后代,而是要把今天人的创造叠加在上面传给子孙后代,从而展示我们这个时代的风采。”这是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昨天举行的2023澎湃城市更新大会的激情表达,这位积极推动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故宫守门人”以《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为主题做了一场精彩演讲。



 单霁翔以自己生活的城市北京为例,跟现场观众分享了城市更新中文化的力量。他表示,大规模建设的态势已经过去,今天更关注高质量发展。这个过程中,文化是有所作为的。他认为,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力量包含着人居环境、城市新境、景观意境、艺文新境、创意化境等几个方面。

 单霁翔表示,我们今天尊古但不是复古,我们的城市应该是各个历史阶段的丰富叠加,而不能把它回归到一个时代去,建仿古一条路、街区,历史的链条是断裂的。今天的历史的链条叠加得越丰富,城市景观越丰富,人们的情感价值就得到了保障。

 单霁翔以澳门成功申遗的经历,说明“城市保护了文化”,创造了城市更新的很好的范例。

 “20世纪留给我们的房子占今天留存下来的房子的90%,我从网上调了上百个城市的办公楼,分得清它是南方、北方的吗?分不出来。” 单霁翔动情地说,我们今天城市更新最重要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精神、文化的质量来进行设计,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一般的建设工程、土木工程来对待。

 单霁翔用故宫《千里江山图》的这几年走红过程,来展现一个文化藏品展示出来所体现的文化力量。

 “我真的不认为我们的文物产品只能锁在库房里面,一屋子青铜器生锈了,谁都没有责任,一旦展出去以后就会有风险,认为如果要丢了、损坏了呢,如果都是这种理念,那么我们的文化传承就不会深入人心。一个古建筑修好了锁起来,不要叫人们来用,那么其腐朽得会更快。”



日期:2024/01/09点击:10